中新网长沙11月30日电 题: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方法不对的教师
——记全国模范教师孔七一教授
记者 刘双双 通讯员 颜楚华 陈维俊
当下,“低头族”成了高校课堂里司空见惯的“景观”。老师们对此颇感无奈,或只能推行手机上交政策整治“低头族”。
“收取手机并不等于完全收得了学生的‘心’。治标不治本。”从教三十多年的全国模范教师、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孔七一教授,用自己的教学实践诠释着一个道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方法不对的教师。
让学生在快乐分享中学习
“学生是因为喜欢授课老师而喜欢上课,进而热爱所学的专业和学校。”这是已近花甲之年的孔七一的教育逻辑。
与大家熟悉的汉语言或金融管理等课程不同,任职于高职院校的孔七一教授的《力学》课抽象而枯燥。如何让《力学》课变成一道营养大餐,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精神食粮,是孔七一执教这门课程以来一直探索的课题。
现在,孔教授的课堂有与众不同的学习项目。如工程结构的受力分析学习项目里有这样的任务描述---以小组(3-5人)为单位,选取某个实际工程结构为研究对象(某座斜拉桥、拱桥、档土墙、建筑物结构等),小组内部研讨分析该结构荷载的传递即受力图的描述,完成一篇自拟题目的报告。小组成员与分工由组长分配网络信息收集、图书资料查询、实地考察记录、实地拍照、资料整理、咨询导师、撰写论文、制作汇报PPT。
孔七一认为,这样的作业,既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又可培养团队精神。
正是这种自由快乐式的项目式教学,使得她的课堂有生动易懂的讲解、有师生平等的互动、有言传身教的熏陶、有职业精神的融入,更有团队意识的培养。
“一个人没有学好,不是他的错,是我们每个人的错!因为我们是一个团队,我们必须团结。而路桥人必不可少的就是团队合作。” 路桥1301班吴浪说,孔老师教给了他们路桥的职业精神和态度。
由于高职院院校大部分的学生文化成绩较差,如果按照过去的常规考试方法,会导致多数学生的《工程力学》课不能及格。
为此,孔七一教授从改革考试方法入手,她将考核分为四个模块:平时表现占30%,期中测验占20%,课外实践项目占20%,期末考试占30%。如平日表现由网络学习、课堂互动、作业、考勤等方面构成;期中一般为30分钟的笔试题,当场收卷,教师批阅后于下一堂课发给学生接着做15分钟再评分。60分以下或自己对分数不认可的,在更正试卷错误后再加3至5个口试题,通过求助同学以及反复考试直至掌握基本知识。课外实践以小组为单位,以一个工程项目或工程结构件或工程事故为案例完成一篇研究报告、撰写一篇小论文、制作一个汇报ppt,或一个模型,以此引导学生加深专业认知、树立安全环保意识、强化力学的实际应用。期末考试由选择题、计算题、作图题构成,每一种题型都可供学生多种选择。
个性化的考试避免了死记硬背的考核评价方式。毕业于该校路桥专业1104班的李治东深有感触:“我进校时是一个音乐特长生,数学物理的基础差,孔老师这种特殊的方式不仅让我顺利通过了考试,还对枯燥的《工程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与时俱进为学生人生导航
“孔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她眼中没有优生与差生之别,人人皆可成材。她讲课通俗易懂,不厌其烦。不曾抛弃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路桥1301班刘呈说起孔七一老师由衷的敬佩。
同班的蒋丽虹说:“她总是早早在教室等待上课。从不无故缺课,每节课都满怀激情,批改作业一丝不苟,一次不缺。与其说她是我们的一位老师,不如说她更像我们的一位母亲。”
“所学的东西与实践结合得很紧密,在实践中马上可以用得上。”在广州中铁建港航局工作、毕业于该校桥隧0201周波这样评价孔七一。
“当教师就是要密切联系学生”,这是孔七一教授的口头禅。为了方便与学生联系,就要退休的孔七一仍然与学生打成一片,不仅加入了近几年每一个任课班级的QQ群,而且主动“加盟”多个毕业生的QQ群。
通过互联网,孔七一与在读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做人道理;与毕业生更多交流工作心得、职业道德。这种交流互动,受益的不仅是她的学生。“我也能及时掌握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了解行业的动态,第一时间从学生中获取了工程案例、现场图片等教学信息,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孔七一谦虚地说。
在中国,职业教育大发展始于近十来年。职业教育如何开展,很多人感到迷茫。单就教材而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高职院校的力学课程几乎全部用的都是本科教材。
作为学院学科带头人,为适应路桥专业高职教育的需要,孔七一主编了校本教材《工程力学》和《应用力学》。其中,《工程力学》教材截至2014年2月,已经连续第28次印刷,共发行16万册;全国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的交通、建筑、煤炭类的50多所高职院校使用该教材,并获评全国精品教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