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教育频道> 教育资讯> 正文

评论:周鼎的“葡萄”到底酸不酸

昨天凌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周鼎发表《自白书》,抨击高校科研教学体制的种种弊病。他说:“一个相信讲好一门课比写好一篇论文更重要的人,今夜死去了。”

《自白书》引爆网络,网友纷纷转发、评论;赞成者称其为“斗士”,有年轻学生感到了悲壮,说在重感冒之下读完《自白书》,哭了个稀里哗啦。而质疑者质疑其动机:周鼎是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个质疑直指要害。“悲壮”、“斗士”等具有崇高感的称谓和形象,都有可能被这个质疑所瓦解;《自白书》不过是一个吃不到葡萄者的自怨自怜而已。

“酸葡萄”,不是一个单一的命题,里面其实包括了几个小问题:一,周鼎本人的“葡萄”酸不酸?二、周鼎持有什么样的“葡萄观”?三,葡萄不酸者固然有底气可以说葡萄酸;摘取葡萄能力稍差者,有没有资格说葡萄酸?

《自白书》所引出的种种关于周鼎的介绍表明,周鼎本人的“葡萄”并不酸,凭他技术能力,顺应目前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体制,顺应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获得相应的利益,并不困难。《钱江晚报》记者对其的采访,也证明了这一点(见今日本报A16版)。如果说周鼎个人的葡萄有点酸,不是酸在不能,而是酸在不屑——他不愿意顺应或者说屈从所在高校现行体制和评价体系,正是自身的痛切感受,他才如此强烈地希望现状能有所改变。为什么有人看不到这一点,而只盯住周鼎个人的葡萄酸不酸?是否是因为:这些质疑者的个人词典里,只有“不能”,没有“不屑”?

如果周获得葡萄的能力比较弱,个人的葡萄确实比较酸,他是否有资格说葡萄酸,即批评高校的弊端?批评是否恰当,有两种标准:一个是事实与逻辑的标准,只要符合事实,批评得有道理,就是对的或好的批评;还有一种标准:“人微言轻”,“言”的重量,“言”得对不对,由言者的身份、地位决定。很多人喜欢用后一种标准。

其实,周鼎《自白书》里关于高校现状的文字,此前很多人都披露、批评过;只不过周鼎的批评方式比较特别,更多感性的成分,因此反响也比较强烈。这么多人说了都没有用,周鼎再说一次,会有用吗?说“葡萄酸”,葡萄就会甜起来吗?大声说这个葡萄是酸的,是因为有人觉得甜得很,一点都不酸,尤其是决策者认为不酸,就不会去改良,所以,大声喊是必要的。如果喊了也没有用呢?喊就只对喊的人有意义:我喊过了,我努力过了,我对得起自己了。喊出来,人就不那么憋得慌了,这也是一种“用处”。

当然,“喊”可能给自己带来坏处,带来压力和损失。喊葡萄酸,说不定最后连酸葡萄都吃不着了。这就是有人喊而有人不喊的原因。其实不喊也有不喊的代价。任何一种选择,或者说人生,都是有代价的,不存在没有代价的人生;区别只是,不同的人,愿意付出不同的代价罢了。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