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教育频道> 教育资讯> 正文

评论:撤点并校后的寄宿之痛必须被正视

近日,教育公益组织发布了《中国农村住校生调查报告》,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却是自正式开始施行“撤点并校”政策后,迄今可见的一份全面描述和揭示这些孩子生存状况的报告。(1月28日《中国青年报》)

“撤点并校”政策10余年后,中小学从62万所减少到37万所,80%是农村学校;将近一半的小学有低年级的住校生……更具体点:“2000年到2009年的10年间,我国农村(包括县镇)普通小学数从521468所缩减到263821所,减少49.4%;2000年至2007年的8年间,教学点减少50.9%。就是说,在10年时间内,我国农村普通小学数减少了近一半”——这是媒体援引的教育部官方数字。

从以上数字看,“撤并”效果很明显。至少从锐减至半的教学点等绝对数字上看是这样。很长一段时间,因为频发的校车和食品安全事故,对“撤并”的关注点也多是集中在交通和饮食上。

但是“闻味道就知道哪个是寄宿生”,“寄宿生平均身高比同龄孩子矮了6~10厘米”,“六成以上的孩子觉得自己很孤单”……这样的从学生心理角度出发的生存状况报告,却一直稀缺。这也是《中国农村住校生调查报告》的意义所在。

报告数据,是从中西部等上百所寄宿制学校走访得来的。而即便没有具体数据,类似情况我们也不难想见。无非是长期寄宿,而恶劣的寄宿生活和学习条件在饮食、营养、卫生、心理干预等方面都捉襟见肘,导致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受损。

看看新闻跟帖:“1993年读小学五年级就这样的了,20年过去了,还这样……”“宁愿把牛奶都倒掉,也不给这些孩子喝。这是什么情况。”这两条都很有代表性。先说第二条,其实是善良网友混淆了“在商言商的市场经济法则”和“公共财政与政府责任兜底的义务教育保障”界限的爱心泛滥。情急弄混,也侧面反映出,民意对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寄宿学校的财政投入不足的极度焦虑。

再看第一条,撤并本意,是集中优势资源,减少财政负担。但从新闻中呈现出的农村寄宿之痛,倒推可知,撤并后应有的资源集中和财政保障并未到位,反而如教育部几年前坦陈的“撤并中存在工作简单化、程序不规范,以及撤并后办学条件没有跟上的问题”。既然问题都知道,为何三年过后,仍无补足改进?

时异势殊,时移世易,任何一项公共政策施行十几年后都难免有预料不到的走偏。纠偏必须及时,撤点并校目前暴露出的寄宿之痛和教育之殇,已到了必须正视和解决的迫切关头。

甚至当年明确规定的“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交通不便地区仍需保留必要教学点”。连这个前提,我们是否都有太多可着力改进之处?更别说,一直以来公共财政的教育投入不足问题,欠账此时不补,更待何时?这些硬件不足后,如“高年级女生宿舍为何没安窗帘”“一个孩子读到五年级,却只见开过3次的图书室”等人性化关怀和文化管理问题,才有可能尽快得到重视。符合天性的东西还给孩子,富有生机和创意的学校生活才真的可期。 ■李晓亮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