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教育频道> 教育资讯> 正文

评论:如何看待“211工程”存废之争

近日有消息称,教育部已经废除高校“985工程”以及“211工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教育部13日晚在其官方微博“微言教育”上发布消息称,“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项目有效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况。(详见本报今日A1版报道)

早先有媒体报道,有传闻称国家已低调废除高校“985工程”、“211工程”,中国大学格局面临重新洗牌。此消息在网络上引来议论纷纷,不乏叫好之声。未料,传闻话音未落,教育部就在官微上发布消息澄清:废除?没有的事!权威信源一锤定音,但传闻一进入公众视野就能掀起一阵狂澜,至少说明,“211”、“985”两大工程的改革问题,确是值得静下心来斟酌一番了。

概要说来,“211工程”是国家“九五”期间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工程,为了面向21世纪,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国政府集中中央、地方各方面的力量,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而“985工程”是1998年开始实施的,最初入选的高校仅有9所,被称九校联盟,截至2011年末增至39所。此后,教育部表示“985工程”和“211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将不会再新增高校。

这么说,“211工程”和“985工程”,都是优中选优、重中选重,国家本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集中全国的优势教育资源建成一批一流高校,以培养更多精英人才。这个思路,在教育资源和经费都比较薄弱的语境下,当然解释得过去。就如在荒坡上栽一片树林,在风沙蔽日、水源不足的环境下,对于前景看好、有培养潜力的树苗多施肥、勤浇水,优先保证其成长,以其稳固水土带动改良环境,当然也是一策。但是,从1993年实施“211工程”至今已超过20年了,林中的“树苗”早该长成大树了,国家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教育环境也有了新的变化,再延续原来的老办法不进行改革,恐不妥当。

事实上,“211”和“985”两大工程,在产生显著效应的过程中也带来了许多弊端,早为公众所诟病。例如,进一步加大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人为地造成其他普通高校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将高校分为三六九等,造成部分毕业生受到就业歧视等。就业歧视倒过来会影响招生,很多普通高校的老牌优势专业,其生源质量竟不如一般“211”高校新开专业,这对于前者的发展壮大无疑是不利的,对于其办学的信心和积极性也是个无形的打击。

有论者认为,“985”和“211”这两大工程,会造成高校教育的“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这话其实只说对了一半。从教育资源的配置上来看,确实如此,因为有了“金字招牌”与国家政策的倾斜,大量优质师资和优质生源会越来越往“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中积聚,表面上看它们是愈发壮观了,但教学质量却不一定完全与此成正比。打个比方说,假如百个学生有5个名师就够了,但由于该校财政投入多,另有10个名师也往里面扎堆,这就造成了优质师资的浪费。再如,高分考生本来对某个专业不感兴趣,但由于某校的“金字招牌”实在太耀眼,从而舍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就读该专业,这也会造成优质生源的浪费。而且,长期、过度的政策倾斜,也可能使某些高校产生依赖心理,并不利于其进取、创新力量的迸发。

当然,只要有竞争,就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金字招牌”,但这块招牌应交给市场去锻造,而不宜由行政之手长期去拱护。在高校去行政化呼声日隆、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矛盾加剧的今天,我们理当淡化行政干预的色彩,让高校逐步走向公平竞争。对于已发展起来的高校来说,公平竞争才是它们形成赶学比超的真实土壤。在当前形势下,“211”、“985”两大工程虽不废除,但应进行改革,要让更多的动态竞争进入高校教育,进一步让教育规律来配置教育资源,以期打造真正的超一流大学。(评论员 袁云才)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