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红色基因,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聚焦专业内涵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进一步优化满足学生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需要、突出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充分发挥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优化专业布局结构,增强服务山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学校主动适应山东省经济社会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逐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以人文社科为主,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专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格局。积极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形势,紧密围绕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动对接山东省“十强”优势产业集群和济南市“十大千亿级产业”,努力调整优化专业布局结构,新增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健康服务与管理、休闲体育、舞蹈教育、体育旅游等服务产业急需和补齐民生短板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的应用型专业,聚焦康养文旅,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近两年,新增普通本科专业9个,积极为山东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服务新业态服务。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专业内涵建设动力。根据学校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聚焦康养文旅,探索不同类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各自特色,整体推进专业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通过深耕专业集群,打造“学科渗透、专业融合、能力互补、实践联动”的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直面新产业、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对传统专业带来的挑战,通过“大数据+”“智能+”“外语+”等方式,以新技术赋能、改造、升级传统专业,打造“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日语+养老、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旅游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断推进,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建设特色应用型专业集群。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以生产性知识和学科性知识融合为目的,以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无缝对接为导向,依托现代产业学院,探索适应现代产业学院形态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赋能专业内涵建设成效显著,12个专业获评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4个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山东省第九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助推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将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突破口,一体化推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改革,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主战场作用,实现教学模式从注重知识传授的“以教为中心”到“知识+思维方式+想象力”并重的“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培养方式从“灌输式”到探究式、个性化的转变,深入推进全过程学业评价、“非标准答案”考核方式,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堪当大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教师根据课程性质、课程特点及学生学习需要,结合课程安排灵活采用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TBL(基于团队的教学方法)、PBL(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等先进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做到教学相长。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重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积极推动课程改革创新,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6门,其中9门课程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
未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将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发挥行业人才自主培养主力军作用,强化主动融入、主动接轨、主动服务行业发展的意识,从专业布局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内涵建设等关键要素着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探索一条具有山东青年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为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