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暑假,因青少年长时间使用手机、电脑而引发的家庭纠纷和矛盾逐渐增多。在新的网络形态下,一些孩子不仅沉迷网游,每天还会用好几个小时刷短视频、拍短视频、看直播。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一些由网游、短视频话题衍生的聊天群、留言互动等也往往充斥着不良信息。这些“看不见的安全隐患”容易给孩子带来身心伤害,亟待社会关注。
“一睁眼”就刷短视频
“每天一睁眼,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平板电脑刷抖音,叫她起床得磨蹭半个小时!”市民王女士向记者“吐槽”自己五年级的孩子,每天大把的时间用在刷短视频上。受疫情影响,居家网课期间王女士给孩子买了平板电脑。没想到,暑假期间孩子用平板电脑刷短视频的时间比学习的时间还多。“好不容易起床了,刷牙的时候看、吃早饭的时候也在看,只要有时间就打开刷几条,不让看还跟我生气,说放假也不让放松放松。”王女士坦言,“现在让她看看课外书,看几页就又拿起平板电脑玩起来。”王女士虽说担心,但是记者问她是否关注孩子看的短视频内容是什么,她说没有怎么注意。
“没玩游戏,看看短视频还不行吗?”读者牛先生无奈地说,这句话是孩子假期里经常拿来“怼”他的一句话,因管孩子玩手机,父女俩经常闹别扭。牛先生表示,假期里,孩子刷短视频比玩网络游戏的时间都长。“看孩子在某平台看的一些动画短片,竟存在露骨的内容,真是非常气愤。”牛先生说,孩子无法辨别一些带有少儿不宜或者是“擦边球”内容的视频,大人一不留神,孩子就陷入其中。
拍视频渐渐变了味儿
记者打开短视频平台搜索“小学生”等关键词,刷出来一些未成年人使用的账号。记者浏览发现,很多未成年人会拍摄、发布一些短视频。比如有一个账号在介绍一栏中写着“本人11岁不处对象”,作品的“主角”则大多是同一个小女孩,有的还是穿着某小学校服拍摄的。记者看到,在几条“变装”视频中女孩做的动作和穿着,明显不符合年龄特征,作品下面的评论充斥着不良信息和图片。此外记者发现,经短视频平台推送的类似视频,无论是配乐还是内容均不符合未成年的年龄特征。
“平时知道孩子喜欢拍一些视频发在网上,开始我觉得孩子愿意记录生活也是个好事,但渐渐发现变了味。毕竟短视频平台的‘观众’鱼龙混杂,评论区里给孩子的留言也是五花八门,对孩子负面影响不小。”南开区的学生家长石女士不无担心地说,今后会对孩子多加管控,也希望这些平台在审核方面更加严格一些。
游戏群“朋友圈”藏隐患
手机游戏对孩子的不良影响远不止上瘾这么简单。近日,孟女士因为女儿小丽(化名)沉迷手机游戏而焦头烂额。刚上初一的小丽从10岁开始就沉迷于手机游戏,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与家人沟通越来越少。为了控制小丽玩游戏,家长多次尝试把手机没收,但是遭到小丽激烈反抗,完全不是以前乖巧的模样,孟女士与孩子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一次偶然的机会,孟女士在女儿的微信里发现了游戏聊天群,女儿说这里都是打得好的“高级玩家”,用来交流游戏心得、互送装备等。但孟女士翻看聊天记录发现,聊天内容污言秽语不堪入目,甚至有人用发红包的方式诱导女孩摆拍照片。“我们只是看到孩子打游戏,没想到还有这些被忽视的隐性危险。”孟女士说,女儿一直是用父母信息登录游戏,他们尝试了几次退出、注销账号都没办法实现。
影响未成年人价值观
无独有偶,因为疫情在家上网课的五年级学生小华(化名)也迷上了游戏,除了上网课就抱着手机玩游戏,他妈妈多次阻止也不管用,矛盾激化时妈妈难免拍打两下小华,小华居然还会还手,妈妈对此束手无策。
游戏和短视频对未成年的影响不仅是占用大量时间,学习成绩下降,严重的还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一名即将上六年级的小学生告诉记者,不少同学都会用父母的身份证注册游戏账号,也同时拥有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多个短视频平台的账号,玩游戏、刷短视频、拍短视频已经成为孩子们的常态。这名小学生说有几个同学的志向就是长大要当“游戏主播”“网红”,嘴里也是网络用语,互相炫耀一些自己在网络上的关注度。
采访中,一些家长表示,现在有些孩子受不良网络信息影响,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且现在这种看不见的“安全隐患”悄悄侵蚀孩子,极容易对孩子带来不良影响,希望社会各界能给予未成年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津云新闻编辑靳永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