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教育频道> 天津教育> 正文

百岁教授杨恩泽 坚守科研第一线

杨恩泽(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拍摄于2011年)

马闯

在天津大学的校园里,每天早上都能看到一位老人的身影。他从位于四季村的“专家楼”出发,一路步行至电子工程信息学院,15分钟的路程,几十年来风雨无阻。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他热爱教育事业,在老人的时间表里,甚至没有周六周日和寒暑假。

他叫杨恩泽,今年100岁,至今仍坚守科研第一线。

从事教育事业70余年来,杨先生早已桃李满天下。昨天,记者联系到杨恩泽先生的“助理”马闯,听他讲述学生眼中的杨恩泽。

专注科教70余年 仍痴心不改

在天津大学光纤通信实验室内,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生马闯正在做实验。“我目前是在做有关光电振荡器方面的实验研究。”马闯告诉记者。虽然是周末,但实验室内依然忙碌着。“或许是受到杨先生的影响吧,我们也没有什么六日的概念。”马闯说。据他介绍,杨先生经常到实验室来,而实验室内的学生,杨先生大多都认识。“有意思的是,可能人名对不上,但是一说是做哪方面的实验,他就知道是谁了。”马闯说。

马闯名义上是杨恩泽先生的助理,帮助杨先生对接科研工作以外的一些日常工作,而他与杨先生真正的渊源在于,马闯的专业老师,也是杨先生的学生。“我入学后第一天,就听老师和师兄们提到了杨恩泽先生。”马闯说。他的敬业精神、敢于创新的胆魄和严于律己的人品风范,深刻地影响着弟子们。“感觉就是一种传承吧,影响着我的老师,也影响着我们。”

如今,杨恩泽先生虽然已经100岁高龄,但他依然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培养学生上,不仅注重专业知识上的解惑授业,也特别注意在一点一滴中培养学生规范严谨、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直到现在,先生还在帮我们改论文,提出修改意见,优化实验系统。”马闯说,这个寒假,杨恩泽回南方探亲几天,去之前还专门要走了几位博士生的论文。“探亲回来之后,果然带回来了修改好的论文。”马闯说。“哪怕是已经发表过的,先生也会看,有任何一丝一毫不标准的地方,都难逃他老人家的‘法眼’。”

对于马闯来说,杨恩泽对于他们的影响不仅在学术上,还有生活上。“先生告诉我们,生命在于运动,一定要多运动。”马闯说,杨恩泽先生的办公室在5楼,而实验室在4楼,虽然教学楼有电梯,但杨恩泽时常通过楼梯往返。“体力运动锻炼自己的身体,脑力运动让大脑保持健康。”科研工作是杨恩泽脑力运动的最好形式,而且他思想一点也不保守,当得知一种新软件能够提高运算速度时,他马上查阅资料,一丝不苟地学习操作方法,直到熟练掌握。

微波通信开创者 改变大众生活

在马闯眼中,杨恩泽先生很低调,衣着朴素,不讲究吃穿。“先生一直说,他只是做了他应该做的事情,不值得宣传。”马闯说。而这位在外人眼中普通的老人,竟然是我国微波通信与光纤通信的开创者之一,“所以接触越多,就越让我们发自内心的佩服。”

杨恩泽早年从事无线电通信、微波通信、毫米波通信领域的研究,研究深入,成果突出。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主持研制的24千兆赫准毫米波空间通信系统获得1978年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奖。至70年代末光纤通信技术研究在国际上开始起步,并成为当时发展最快的科学研究领域之一。为响应国家发展需要,杨恩泽教授率领科研团队攻坚克难,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条实用化光纤通信系统——“武昌-汉口市话中继光缆通信实用化系统”,经国家鉴定、验收于1982年年底开通使用。该系统的示范作用迅猛推动着我国多个城市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光通信系统,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城市的通信条件及社会生活面貌,全面推进了我国光通信事业的大发展。

1985年,杨恩泽应邀回到天津大学任教,建起了学校第一个光通信实验室,并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攻关,在这些年中,他主持并完成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八六三”科研课题,主编了《光纤数字通信接收机》,撰有《数字光通信接收机灵敏度计算及信号脉冲占空比选择》、《光纤通信接收机灵敏度三种计算公式比较》。在一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我国的光通信及其发展》等十余篇论文。

杨恩泽教授培养出数不清的本科生、硕士生,很多人已是国家栋梁之才,或是某个领域的知名学者,甚至还有举足轻重的院士。“对于学生来说,我们现在能遇到杨老,是我们的荣幸。”马闯说。

一定要严格

要精益求精

“杨先生对于这份工作的热爱,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马闯告诉记者。2005年,杨恩泽被确诊为膀胱癌,进行了手术治疗。2015年他的膀胱癌又复发,杨恩泽在深圳做了手术。由于天津已经没有老人的亲人,所以手术之后杨恩泽的儿子打算让老人留在深圳,方便他们照顾,但是杨老始终不同意。“在那边呆了几个月,先生精神越来越萎靡,无奈之下杨先生的儿子赶紧和我老师联系,最终还是送回了天津。”没想到,到了天津,一投入工作,杨恩泽立刻变得“生龙活虎”起来。

在和杨恩泽先生接触过程中,先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严格,要精益求精。”这句话也一直鞭策马闯和他的同学们。“不过谈到生活时,杨老总说,‘过得去就行’。”杨恩泽子女都不在天津,由保姆照顾老人生活。“年前因为保姆家里有事,我们不放心先生一个人居住,所以几名学生轮流陪伴。”马闯说。“先生家里的摆设陈旧而简单,他穿的衣服几乎都是旧得褪色,他很不在乎这些。”

就是这样一位对自己的生活几近“吝啬”的老先生,对于实验室的建设,却从不在钱上计较。在天大光通信实验室初建时,实验中急需一台26万元的科研仪器,可当时一下拿不出那么多的钱来。得知情况,杨恩泽毫不犹豫,带头放弃了原本应属于自己正常科研奖励,用于仪器购置。在杨恩泽的感召下,实验室的老师们纷纷响应,保证了实验正常进行。

不仅如此,杨恩泽先生也一直致力于家乡的教育建设中。杨恩泽的家乡是广东省饶平县的山区。他已经几十年没有回去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家乡基础教育还很落后,他萌生了助学的念头。恰巧,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要更新一批电脑,杨恩泽觉得这些淘汰的电脑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讲,还能发挥不小的作用。他找到院领导,提出要购买这批更换下来的电脑,捐给家乡的小学。院领导听后十分支持,主动与学校有关部门联系协调,最后决定免费提供10台电脑。杨老师想,有了电脑还应该有个像样的机房。他与饶平县教育局沟通后,决定捐资30万元帮助所城镇中心小学建一座科学楼。就这样,杨老师分3次寄出了捐款,最后一次,他的存折上只剩下了5元钱。“直到现在,先生仍然资助着有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马闯说。

“我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我要把自己的一切都回报给党和人民。”杨恩泽说。(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