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所有学部中,几乎都能找到与成都相关的院士。被誉为“中国催化剂之父”的两院院士闵恩泽、中国固体物理研究开拓者之一的李荫远院士、“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钟山院士……在科学殿堂里,院士们的身影如科学桂冠上的明珠,熠熠生辉。他们籍贯或许不同,钻研领域的各有所长,却有着一段相似的求学经历。在成都启蒙,从成都出发,29位院士在学术上孜孜以求,终成大家。今日,成都晚报独家为您揭秘29位院士与15所成都中学的故事。
“院士”中学哪家强
中国工程院共有793名院士,中国科学院共有728名院士,两院共1521名院士。我市15所中学至少培养了1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共计29名院士,其中闵恩泽为两院院士。(以下数据均不含已故院士)
按照学校分
成都七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
彭堃墀、李荫远(初中)、沙国河(初中)、
陈家镛、王大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
唐明述、张兴栋、叶尚福
成都石室中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荫远(高中)、沙国河(高中)、马志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山、陈懋章、翁宇庆、段宁
华西中学·电子科大附中(原成都十三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陈霖
中国工程院院士:邱蔚六
成都树德中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尔宓
中国工程院院士:廖振鹏
彭州中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吉均
彭州一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
成都树德协进中学(原成都二十八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碧
成都八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寿桓
四川大学附属中学(原成都十二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平亚
列五中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炳琨
石室联中蜀华分校(原蜀华中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彪
北师大成都实验中学(原成都二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闵恩泽
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北区
(原成都锦江中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
温江中学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
邛崃一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祖彦
按照学部分
中国科学院院士(15人)
数学物理学部(3人):
李萌远、马志明、陈彪
化学部(4人):
沙国河、陈家镛、闵恩泽、朱清时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5人):
曹文宣、王大成、魏于全、赵尔宓、陈霖
地学部(1人):李吉均
信息技术科学部(2人):
周炳琨、彭堃墀
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2人):陈懋章、刘人怀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4人):
许祖彦、叶尚福、周寿桓、钟山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4人):
翁宇庆、张兴栋、闵恩泽、唐明述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1人):罗平亚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1人):廖振鹏
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2人):段宁、石碧
医药卫生学部(1人):邱蔚六
院士之最
培养院士最多的学校
成都七中8名院士
中科院院士最多学校
成都七中5名中科院院士
工程院院士最多学校
成都石室中学4名工程院院士
唯一的两院院士
闵恩泽
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
石 碧
最年轻的科学院院士
魏于全
最隐秘的院士
陈 彪
陈彪是一名天文学家,其母校蜀华中学在成都晚报记者联系前还不知道有这一位“院士校友”。
名校是如何炼成的
培养院士最多学校
成都七中:偏数理科 使用英文原版教材
在29位院士中,曾在成都七中求学的人数达到8人,其中5名中科院院士,皆为物理、化学界的大家。其培养出的院士与中科院院士居我市中学之首。追寻院士们的求学经历,在上世纪初还被称为成都县立中学校(以下简称“成都县中”,成都七中前身)的课程设置中就能看出学校对理科的偏重。
据《成都七中校志》记载,上世纪初,各所学校在“课程设置,授课时数,教材选择”上普遍较为自由。成都县中有意将课时安排向数理学科倾斜。1931年,成都县中英语课时量大幅增加,“许多学科都选用了当时最新的英文原版影印件做教材。”代数用Haokes原著本;物理用Kimballs原著影印本;化学用Brinkleg原著影印本等。也正是从上世纪30年代起,中科院院士李荫远、陈家镛等院士,陆续从成都七中毕业。
培养工程院院士最多学校
石室中学:重动手能力 高中可选矿物地质学
曾就读于石室中学的7名院士中,有4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能够成为培养出最多工程院院士的中学,是有“原因”的。院士们早在石室中学求学时,就已开始跟化学、物理、生物实验,甚至矿物地质学打交道。
翻开《石室校志》,早在1930年至1933年期间,成属联中(石室中学前身)高中普通科课程设置表中,第二外国语、画法几何、矿物地质学、立体解析几何、微积分大意、高等物理、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等课程已被列为选修科目。在当时实行的高中学分制考核中,图画、微积分、化学实验、物理实验均占有相应的学分比重。“从校志上看,上世纪30年代,学校已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思考能力。学分将影响学生的期末成绩。”石室中学负责校史研究的教师张志说。
求学故事
闵恩泽:中学曾是校排球队主力
因对我国炼油催化事业做出杰出贡献,闵恩泽先后在1980年、199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截至目前唯一一位在成都接受启蒙教育的两院院士。1939年,15岁的闵恩泽从私立南薰中学考入位于五世同堂街的四川省立成都中学(简称“省成中”,北京师范大学成都实验中学的前身)。当时的省成中与成属联中(石室中学前身)、成都县中(成都七中前身)以及树德中学齐名,是成都市高中的四大名校。
中学时代的闵恩泽很喜欢打排球,他曾被选为省成中排球队队员,打过防守兼二传的“二排中”,后成为主攻手之一的“二排左”。“可惜人不高,攻击力不强,有时顺手也能打响几‘炮’。”据闵恩泽回忆,当时每年成都市都要在少城公园办比赛,“省成中排球队在成都市名列前茅,只是始终打不赢石室中学,老当第二。”
石碧:成才深受语文老师影响
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石碧今年57岁。中学时,石碧就读于成都市第二十八中学(现成都树德协进中学)。作为四川大学的一名博士生导师,石碧在选择学生时,十分看重学生的语文成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报告才能获得认可,既要做得出学术,又要将其写出来。”这是石碧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自己的要求。这个习惯源自于石碧的中学时代。
石碧高中时的语文老师肖晓如今已82岁高龄,教师生涯的许多记忆已模糊,而她始终记得,“高中时,石碧喜欢来问我作文里的修辞和语言,朗诵也是他的强项。”这位从不要求大家背课文,对课文的鉴赏和分析娓娓动人的语文老师,让石碧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当成了一生的爱好。如今,这也成为了石碧选才的标准之一。
朱清时:与太太相识于中学时代
作为中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先锋代表,朱清时的身上从不缺少媒体的聚焦。走进华西中学(现成都十三中)的校史馆,至今保存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前任校长、南方科技大学前任校长朱清时在百年校庆时献给母校的一幅题字——“数代领风骚,百年育英才”,落款是“一九六三级一班学生,朱清时,谭廉志”。原华西中学党总支书记杨兵透露,“朱清时与太太谭廉志曾是中学时期的同班同学。”对此,朱清时在电话中回应,“我们年轻的时候都是同学”,其他不方便透露。
进入成都十三中时,11岁的朱清时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那时,十三中校址位于骡马市,附近有条街上全是旧书店。”每天放学后,朱清时直奔那里,逮着一本有趣的书一站就是两个小时。杨兵还记得,“朱清时的数学成绩特别好。”1962年,正读高二的朱清时就在成都市组织的数学竞赛中夺得季军。竞赛的奖品是一本数学手册和一个日记本,至今都被朱清时收藏着,见证他与科学结下的不解之缘。记者 林姝霏 李培洋 薛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