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人们更愿意相信那是一片净土,而不是藏污纳垢、利益交换、特权横行之地,教育公平更被视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媒体和舆论追着此番转学事件不放,不是要跟几个学生较劲,也不仅仅是倒逼相关部门对个案作出处理,而是着眼于一些制度更加公开透明,着眼于更长远、更宏观,涉及千千万万学子利益的教育公平的问题。
全国211、985重点院校湖南大学近日被爆一次性接受17名外校研究生转入该校就读,其中不少学生“颇有来头”——据1月24日新华社报道,23日,湖南大学决定撤销同意这17名研究生转学的决定。而此前一天,该校回应,转学符合程序,经学校招生领导小组投票表决通过。
研究生也可以转学,这对公众来说,着实新鲜。但事实上,高等教育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转学在制度上都是被允许的,只不过手续和条件都比较复杂。
如今的高考虽不似从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般残酷和艰难,但好大学的门槛也并非多么容易迈入。如果排名不怎么靠前的高校的学生,很轻松随意地便能转学到清华北大,那不同高校的录取分数线还有什么意义?对那些辛苦拼搏、凭真本事考入好大学的学生来说,也未免太不公平。而相较本科,研究生学历的含金量或者说社会认可度显然更高一些。
正因此,此番转学事件才引发了如此大的波澜。首先,抛开高校排名是否完全科学准确不谈,起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学生均来自比湖南大学排名靠后的高校,且差距并非一星半点;其次,有些学生转学的理由堪称“奇葩”,“气候不适”、“饭菜太辣”、“油画过敏”——根据我国《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一般应当在被录取学校完成学业。如患病或者确有特殊困难,无法继续在本校学习的,可以申请转学。”对于何为“特殊困难”,相关规定没有具体解释,但气候状况和饭菜口味显然不在人们通常理解和认知的“特殊”之列。
但问题是,如此转学理由居然获得了湖南大学认可,校方如此失察的原因,被内部人士一语道破——17名学生中,“有一些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子弟或亲戚,有一些是湖南大学的子弟,还有一些是和教育系统能攀上关系的单位子弟”。
这样的结果人们一点不意外,“近水楼台”、“爹影重重”,近年来一再上演,主角在变、地点在变、故事情节在变,“求学篇”、“就业篇”、“发财篇”,如今又来了“转学篇”,但核心的问题一直未变——普通人看来难上加难、程序繁多,各种“不允许”、“不能够”的事情,在一些“圈内人”、“自己人”以及“上面有人”的情况下往往能够轻松加愉快地实现。
湖南大学的此番转学事件只是一个切口。业内人士透露,转学每年都有,只不过往往不是公开发布消息。人们不禁要问,在此之前,已经有多少人尝到了转学的甜头,由不知名的普通院校转入重点大学?
进而言之,在教育问题上,还有其他一些可以人为操作并且的的确确爆出过“猫腻”的环节和制度,比如自主招生、保研、各种政策性加分。这些为选拔人才亦为更公平而设的制度,有时确实被一些人“念歪了”、“搞偏了”,各种“灯下黑”、教育腐败乃至权力腐败等时有发生。所幸,这当中有不少问题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警觉和重视,各种完善规定、加强监管的纠偏工作也在进行中。
校园,人们更愿意相信那是一片净土,而不是藏污纳垢、利益交换、特权横行之地,教育公平更被视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媒体和舆论追着此番转学事件不放,不是要跟几个学生较劲,也不仅仅是倒逼相关部门对个案作出处理,而是着眼于一些制度更加公开透明,着眼于更长远、更宏观,涉及千千万万学子利益的教育公平的问题。
“让所有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提供相对平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教育资源,促进公平竞争、凭本事吃饭,这些不应仅仅是口号,喊得响亮却行动颇缓。(本报评论员 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