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教育频道> 教育资讯> 正文

青年诗人沪上谈创作:在繁华中寻找诗意

中新社上海1月10日电(记者 邹瑞玥)中国诗歌所遭受的“危机”近年来不断被提及,从“梨花体”、“羊羔体”到近年诗人乌青的“废话体”,关于当代诗歌越来越不知所云、“诗歌已死”的论断不绝于耳。10日,在上海思南文学之家第50期读书会上,五位80后、90后诗人来到现场,向读者展示出一片“不一样的诗歌火种”。

这五位青年诗人都是高材生,从福建、广西、浙江、河南等地考到复旦、同济等沪上知名高校,有哲学博士,也有理工科出身,其中最大的35岁,最小的1993年出生,复旦大学中文系在读。

从不同的地域汇流于上海,几位诗人的笔下或多或少会流露出一些异乡人的印记。或是有海派城市气质、历史的描摹;或是对繁华都市节奏的感知;或是抒写乡愁和童年幻想。80后诗人胡桑从太湖边上的小村镇来到上海,他直言自己对快节奏的城市生活非常不适应。但他写诗的节奏却比过去更慢。想到一个主题,他会在脑中不断构思酝酿。“这是跟紧张的生活构成一种反差和张力,我现在刻意写得慢。”

与老一辈诗人不同,青年诗人的阵地已经从文学杂志转移到网络。几乎每个诗人都在豆瓣上有自己的“小站”,与海内外华文读者交流创作和读后感。胡桑说,一开始自己写诗仅仅是想表达自己,但发表于网络有回应后,也会追求这种从自我中走出来,跟人沟通的快感,希望自己的情感经验思考能获得别人的认同。

从古诗词到新诗,从古文到白话文,中国诗歌历经断裂、发展,至今已经很难界定其框架,新诗可以说“无章可循”。现场几位诗人也讨论起“中国古典精神到底能为当代诗歌提供什么”。理工科出身的诗人钱冠宇认为,古典和现代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像河流一样可以相互贯通。

据了解,几位80后都不是职业诗人,有些从事着和文学完全无关的工作。诗人夏午是一名公务员,她一直保持着手写诗歌再誊写至电脑中的习惯,直到去年刚刚开始用手机写诗。生活中的她为人母、为机关工作人员,工作中的同事大多不知道她是诗人。“我的写作很纯粹、很安静,是很个人的事情。”她说,“夏午”这个笔名只代表了一个自我,“另外的自我在尘世中”。(完)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