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友@四川高校新鲜事儿爆料称,四川师范大学“大学生性文明与性健康”这一课程的期末试题“惊现神考题”,压轴题为“如何看待大学生约炮”。对此,出题老师向南都记者澄清,爆料网友曲解了题目,本意实为“大学生如何看待约炮”,旨在引导大学生从性道德、性文明等角度反思该行为。据南都记者了解,这一课程属于四川省精品课程,在四川师范大学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约炮”进考题,看似新潮,实际上只是高校落实性教育的一个体现。随着网络社会的发达,伴随着社交软件兴起的新兴交友方式也与之繁荣起来。一系列社交软件,在丰富人们生活,打通彼此隔阂的同时,亦带来了潜在的社会风险。就“约炮”一事而言,虽受限于具体的情况,有着不一样的意义。比如两情相悦可以理解为一次浪漫的邂逅抑或一见钟情的缘分。但也有陌生群体初次相处可能存在的问题,比如当事双方健康因素,基于浪漫的“约炮”有沦为危险性行为的潜在空间。
有鉴于此,高校性教育与时俱进,把“约炮”这一在青年群体中兴起的新现象纳入考试,正是通过一种制度教育的形式,了解并倾听同学们的真实呼声,为推进健康性教育打下良好基础。毕竟,性教育考试不考“约炮”,不代表这样的现象就不存在。如果说教育者开设“大学生性文明与性健康”这一课程,是基于帮助学生培育一个健康的身心,则正视此类社会现象恰是一种负责任的教育态度。因为“约炮”一事虽有一定的风险可能,但从规劝角度而言,其是游走于法律底线的边缘行为,是否违法也只能依据其所造成的后果判断而无法以制度约束其行为本身。故此,针对这类现象,只能寄希望于健全的教育机制,厘清青年男女的复杂情绪,为两性间的来往奠定一个健康的常识基础。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一个无知、无耻、没有规矩的孩子代表着成人的失败,而不是孩子的失败。”“约炮”进考题,虽然教育的是大学生,但对于已经步入社会的主流群体而言,他们仍然是亟待树立常识的孩子。因为从性教育的中国实践来看,这方面的起步实在太晚。而越是避讳这种教育,反而对青少年的身心刺激越大。把性神秘化的恶果,一方面可能导致孩子性行为的认识偏差,产生种种诸如易装癖的精神疾病。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一种无知,2011年《楚天金报》曾报道“硕博夫妻结婚3年未孕,以为‘同房’就是同床睡觉”。以此而言,“约炮”进考题,正面意义远大于负面意义,因为它做到了一种正视,还原性教育以正常色彩,给性行为祛魅,从而帮助青年学生更好地接受健康性知识。□晚报评论员 杨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