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教育频道> 教育资讯> 正文

评论:抵制洋节入校园,命令不如引导

平安夜和圣诞节两天,交通晚高峰比往日来得早、去得迟。潮水一般的人群和车辆,拥堵于城市的街道和商业中心,这已经成为近些年中国城市里的新景观。不独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万圣节,也正逐渐占领追逐时尚的年轻人的节日“战场”。

每年这个时候,文化学者们都会忧心忡忡地批评中国式过洋节的文化媚俗和集体无意识。中国人应该注重自己的节日传统,并在其中挖掘自身的传统文化内涵、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这已经成为主流社会的共识。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但面对那些热衷于过洋节的年轻人,又该如何强化这个基因呢?

温州市教育局靠行政命令进行抵制:圣诞节前夕该局给辖下学校下发通知,“请各县(市、区)教育局通知各级各类中小学(幼儿园),不在校园里举行任何与圣诞主题有关的活动和庆祝”。坐落于西安的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则由院团委和院学生会联名进行抵制,初听起来有些学生自治的味道,但显然有学校行政力量的介入:平安夜封校不准学生外出,并将全体学生组织到教室,集体观看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片,“教室门口有老师把守,谁过圣诞就处分谁。”

问题是,本意于“希望学校能对传统节日引起重视,而非现在这般只是一味推崇西方节日”的行政命令,真能收到良效吗?强制往往会引起反弹和逆反,引导才是最好的方法——在引导中让学生认清外来文化的异质性、强化自我身份认同。

要从节日的文化本源上对年轻人进行引导。学校不妨在圣诞节期间开展讲座,谈谈圣诞节的文化起源、宗教内涵,讲讲红鼻子驯鹿鲁道夫的故事,看看西方人到底是怎样过圣诞节的。将圣诞节视为外来文化的入侵严加防守,不如讲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怎样根本性的差异。这几天,微信朋友圈有一篇《你到底懂不懂圣诞节》的文章,图文并茂,简洁易懂,传播效果良好。这样的引导方式,非常适合年轻人,不妨借鉴。

要用开启传统文化新模式的方式,引导年轻人自发挖掘传统文化的富矿。当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指责学生们淡漠传统节日的时候,试问,我们又为传统节日做过些什么呢?当元宵节只是吃汤圆的日子、端午节只是吃粽子的日子时,又怎么抵得过孩子们对圣诞老人的念念不忘?多传播一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对节日的民俗活动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创新,增强其娱乐性和趣味性,是教育部门和全社会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孩子们都竞相背诵“中华好诗词”,何患那些古老的文化基因只能静卧于黄卷?何患那些传统节日里的文化内涵不能发芽生长、并在每一个年轻人的血脉中延续下去?□蔡晓辉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