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学美国人》发布调查文章称,权威科学期刊的学术抄袭问题严重,且涉嫌造假的论文多数来自中国。该杂志以位于上海的医学论文机构MedChina为例,称中国存在“论文工厂”,只要花钱就能将名字挂到该机构批量生产的论文上。该杂志向中国提供了100篇涉嫌抄袭的论文,相关机构已就此事展开调查。
单从数据来看,中国绝对称得上“论文大国”。前不久,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尚勇在第十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透露,中国每年产出的学术论文已达数百万篇,且中国科技期刊和国际论文数量均居世界第二。然而,“论文大国”绝不等于“学术强国”——那句“涉嫌造假的论文多数来自中国”,就是证明。
“论文工厂”丑闻令中国学术界蒙羞,但这已不是中国首次因抄袭现象严重而引起关注。2010年,英国《自然》杂志刊文称“中国某期刊发现31%的投稿存在抄袭”,就曾令学术界大为震惊;最近,美国《科学》杂志刊登的关于学术抄袭的文章则称,在arXiv数据库中,中国学术论文涉嫌抄袭的概率为10.8%。
学术论文抄袭问题严重,与论文买卖的不良风气有关。此前有研究报告称,中国论文买卖的交易额在2009年就已达10亿元规模。而根据清华大学教授沈阳的研究,在买来的论文中72%属于全文抄袭,24%为部分抄袭。这些批量生产出来的论文,稀释了有价值的学术研究的影响力,更败坏了中国学术界的形象。
不过,抄袭乱象并不是简单的学术道德问题,还可能牵涉科研腐败。比如,在《科学美国人》最先识别的100篇涉嫌抄袭的论文中,24篇得到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另外17篇的科研津贴来自其他中国政府部门。有鉴于此,对于“论文工厂”暴露的深层次问题,有关部门、机构恐怕需要更加重视。
从根源上讲,之所以会出现“论文工厂”这种怪胎,是因为中国的学术评价体系出了问题。现如今,不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需要大量发表论文,就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评职称都与论文发表数量挂钩。如果不达标,则会让前途和“钱途”都深受影响。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商业前景,让“论文工厂”应运而生。
知耻而后勇,在被《科学美国人》曝出丑闻之后,中国正好可以此为契机,加快治理论文抄袭和论文买卖的乱象。一方面,要善用各种新技术新手段,及时发现可疑论文并展开调查,最终按图索骥对涉嫌学术不端的相关作者进行惩罚;另一方面,关键还是要改革当前的学术评价机制,制定比论文数量更科学的标准。
当然,中国学术界的声誉,是由每一位研究者共同维系的,也是由每一篇学术论文共同筑就的。在向“学术强国”转变的过程中,需要有更严苛的外部约束,也需要每个人都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底线,从我做起,捍卫中国学术界的形象。 苏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