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起,由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九所高校联合倡议、发起并成立的“全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负责人联席会”,在上海举行首届联席会议。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的近80位汉语国际教育组专业负责人、专家围绕专业建设展开深入的讨论。 王佳宁 摄
中新网上海12月6日电 (记者 陈静)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高校设立“对外汉语专业”至今,全国数百所高校纷纷开设该专业,如何通过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来提高整体办学质量、与国家、社会的需求更为契合?成为业界聚焦话题。
6日起,由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九所高校联合倡议、发起并成立的“全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负责人联席会”,在上海举行首届联席会议。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的近80位汉语国际教育组专业负责人、专家围绕专业建设展开深入的讨论。
1984年,中国国内华东师范大学等四所高校最先设立“对外汉语专业”,后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如今,全国342所高校都开设该专业;但是面对培养方式千差万别的现状,如何通过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来提高整体办学质量,使之既有共识,又具各校特色;如何使学生培养、课程设置与国家社会的需求更为契合,都成为中国高校培养对外汉语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院长吴勇毅透露,目前,中国342个高校相关专业办学质量和规格大不相同。虽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很好,但是从国家战略层面上,从具体的就业情况上看,还存在问题,比如有的省份汉语国际教育甚至成为“预警专业”。
2013年10月下旬,“2013年全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九所高校联合倡议、发起并成立名为“全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负责人联席会”的全国性交流与合作平台,希望从人才培养,课程、教材、学科和教学团队建设方面,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作出贡献。
主办方——华东师范大学方面当日表示,首届联席会议旨在更好地促进汉语国际传播与推广和中外文化交流,培养能够在国内外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师资以及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的专门人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联席会运作模式构建”等成为首届联席会议的主要议题。
南开大学卢福波教授表示,更名后的“汉语国际教育”是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之上传承、扩大、发展,因此课程建设、学科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是两大主线:专业课程体系应趋同和稳定,专业理论基础要坚实,课程教学应贴合专业和齐备完善。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程娟接受采访时说,当下,中国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汉语国际教育学科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多元化发展态势的挑战:市场需求多元化、语言学习环境多元化、以及汉语学习者年龄层次、学习动机、语言和专业背景、学习需求多元化;第二语言教学的新理念、新发展带来的挑战:如培养交际能力、强调互动运用、重视认知规律、体认多元文化。
会议期间,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推出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网站:utcsol.ecnu.edu.cn和微信公众服务平台:ecnuiccs。
据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是1984年全国首批成立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的高校之一,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做了诸多开创性工作。校方告诉记者,该校与美国纽约大学等大学合作,建立和完善在国内完成本科学业、在国外完成硕士学业并取得美国教师资格证书的合作模式;与新加坡教育部和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合作,为新加坡选送优秀本科学生继续培养,获得新加坡教师资格证书在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