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埮院士为青少年签名 王思潮供图 摄
中新网南京12月4日电 (盛捷)3日,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我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战略科学家,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国际天文联合会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埮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12月3日11时12分在南京逝世,享年83岁。
陆埮是我国伽玛射线暴的奠基人。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其曾任中国天文学会理事和高能天体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致力于粒子物理、伽玛射线暴、脉冲星、奇异星和宇宙学等领域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主持研制多项国家科研项目,丰富和发展了高能天体物理,特别是伽玛射线暴(简称伽玛暴)和致密星物理理论,引领和推动了我国高能天体物理、伽玛射线暴和致密星物理理论等学科的快速发展,造就和培育了大批杰出人才,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五十多年来,无论是在艰难困苦的日子里,还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陆埮始终将探索的眼光瞄准科学的最前沿”,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回忆道,不仅如此,陆埮还将科普看成辐射科学思想的舞台,也把科普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请陆埮做科普报告,不仅有本省的还有外地的,不仅有高校的师生,也有市民学堂的市民和中小学学生。这些在许多人看来很“浪费”时间的事,陆埮如对待科研一样认真。陆埮先生将他毕生精力献给了他挚爱的天文和物理事业,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1997年,陆埮带领他的弟子研究发现伽玛射线暴余辉,成为当年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1998年,即伽玛射线暴余辉发现的第二年,陆埮和他的学生通过研究发现这种火球在几天、至多几十天后就会大大减速而转入非相对论膨胀阶段,而余辉的可观测时间往往可以延续若干月甚至一年以上。
2003年,陆埮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三十年来,和他的学生们一起在伽玛射线暴、脉冲星、奇异星等方面取得了卓著的成果,在国际上产生重要的影响。他们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280余篇论文,著有《从电子到夸克》、《宇宙——物理学的最大研究对象》等书。
2004年起陆埮任中国物理学会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分会主任。
2006年初陆埮任南京大学与紫金山天文台共建的粒子-核-宇宙学联合研究中心的主任。
2012年,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将1998年2月23日发现的,获得国际永久编号的第91023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陆埮星”。
2014年陆埮和王绶琯先生一起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