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教育频道> 教育资讯> 正文

评论:“嗑瓜子”惩罚 张老师不必道歉

几乎所有的观点之争,其实质都是价值观、价值标准之争;而观点及其背后的价值观、价值标准往往是文化土壤的产物,文化特征愈是鲜明,愈是容易引起争议。湖南娄底卫生学校班主任张征惩罚学生嗑瓜子一事所引起的分歧和争议,是很典型的一例。校方认为张征的做法“不妥”;教师中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网友跟帖则绝大部分表示赞成。而张征则表示要“道歉”。张征的做法究竟妥还是不妥?是否应该道歉?分歧和争议背后,都是各自的教育理念和文化价值观在起作用。

据报道,日前娄底卫生学校1301班有16名学生上课时嗑瓜子,任课老师和班长制止了也没效果。第二天早上,班主任张征就问这些学生怎么处理,学生都不作声。张老师就提议,那买些瓜子让你们嗑个够。当天下午,张老师就买了30斤瓜子,“谁嗑得多,再奖励4碗”。“当时只打开了一袋,平均分配给16个学生,最后只有一个学生嗑完了”。张老师问他们今后还会不会在课堂上嗑瓜子,学生们都说今后会注意课堂纪律。从这个陈述来看,“嗑瓜子”教育,实现动机和结果的统一,是一次成功的教育实践。

但是,这个陈述毕竟流于表面化;要完全判定“嗑瓜子”教育是成功的正确的,需要更扎实的依据:受罚学生的内心反应。对“嗑瓜子”教育,学生的说法:是一个“小小的惩罚”;对张老师这个人,学生的一贯印象是:负责,幽默。连隔壁班级的一个女生也说:“挺好的一个老师,挺幽默的。”幽默,是对个人品质的很高的评价。表面看来,幽默是一种机智,但这种机智之所以有亲和力,是因为它平等、宽容待人;体现了真正的自信——一些人表现自信时往往有攻击性,恰恰是不自信的表现。

报道中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有个受罚的学生“最后没嗑完,打包带回家了”。如果这位老师一贯被学生反感,没有亲和力,学生是不会把他买的瓜子打包带回家的——这种不经意、不刻意的行为,最能反映内心的真实。

还有一个细节也值得注意:张老师还给每个受罚学生一个装瓜子壳的塑料袋。换了一个老师,完全可能是另一种心态:你们在任课老师的课上嗑瓜子,让我班主任很没面子——这种心理支配下的惩罚,就不是出于教育目的的惩罚,而是个人意气的报复,已经脱离了一个教师的身份和职业态度;气急败坏之下,一般不会想到学生瓜子壳吐哪里。学生对老师的印象和评价,就是一个个这样的细节积累而成的。张征的“嗑瓜子”教育没有引起受罚学生的反弹、反感,不过是学生对张征的一贯认可的自然延续罢了。

校方认为张征的做法“不妥”,那么什么是“妥”的方法呢?校方没有说;张征“不妥”在哪里,校方也没有说,校方所依据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外人都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根据“不妥”这一结论来反推校方的状态或看法:学生和张征老师之间的内心互动,校方不会关注的,即使有所了解,也不会认为有多少价值。恰恰是在这里,体现了张老师和校方的教育观、价值观的不同。在张征看来,教育的中心,教育的目的是人,是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成长;“嗑瓜子”教育,仅仅是他教育生涯中一次带点幽默感的“小小的惩罚”,其用意,其风格,学生的了解、理解自不必说;连绝大多数网友也理解、认同;这表明,具有幽默感的人之间最容易达成默契。

但是,校方的管理理念中,没有幽默感的位置;说白了,缺乏“人是目的”的理念。幽默,也不是本土文化土壤的产物。张征与学生之间有默契,但校方与张征之间没有默契,校方与学生之间也没有默契;也就是说,对教育最有话语权、教育资源支配权的管理者与教师,与教育对象都没有默契,没有内心认知的一致。张征表示要道歉,是具有幽默感的教育向权力表示臣服。首席评论员戎国强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