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在线

首页> 教育频道> 教育资讯> 正文

中国首个大学跨学科人才学院20生辰:探究未来之路

20年前,华东师范大学“二十一世纪人才学院”,在全国首创性地建立了大学跨学科、多领域的精英、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29日早期学员汇聚母校回忆成长历程。 刘金玉 摄

华东师范大学“二十一世纪人才学院”20岁生辰,学员汇聚母校共同回忆成长历程。 刘金玉 摄

中新上海网11月29日电 (记者 陈静)二十年前,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二十一世纪人才学院”(简称“人才学院”),在国内高校率先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二十年来,人才学院为社会各界培养了大批精英人才,并逐步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29日,华东师大举行“二十一世纪人才学院”开放日活动,以总结和思考在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育人经验、筹划未来发展方向。

当日以“人才学院这些年”为主题的交流会拉开帷幕,“海阔天空”、“同桌的你”、“最美的愿望”、“向前走”等四个访谈版块,以及第二十期人才学院学员们精心排演的“初创时期的人才学院”、“人才学院里的师生情谊”、“人院人的各种愿景”、“人才学院的明天”等多幕情景短剧中,师生们共同回忆和畅谈了不同时期在人才学院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收获与成长历程。

据悉,二十年前,21世纪的中国需要怎样的人才,如何培养符合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成了当时国内众多高校不得不思考的重要命题。1994年11月11日,华东师范大学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成立“二十一世纪人才学院”,在全国首创性地建立了大学跨学科、多领域的精英、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现场,尽管时隔20年,青浦区委副书记、人才学院第1期学员房剑森对20年前首期人才学院面试的盛况依然记忆犹新;他说,人才学院所提供的各种主题讲座、实践活动、学习机会等都让他受益匪浅。“驴妈妈”创始人、景域国际旅游运营集团董事长、人才学院第2期学员洪清华回忆了当年在人才学院求学、社会实践的诸多趣事。在他眼中,人才学院历来重视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并为学员搭建了多学科、跨专业交流平台;正是得益于在人才学院所获得的跨界融合理念、实践锻炼机会,以及在人才学院所结识的朋友,才促成了当初创业的成功。

记者发现,很多院友都表示人才学院的“通”“博”型人才培养理念、应用型课程设置,以及实践锻炼机会,不仅为个人成长与事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而且开拓了自己学习与思考问题的方式,并帮助自己顺利实现人生的一个个梦想。

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刘刚在接受采访时说,20年来,华东师大人才学院成功探索出一条以共青团与学校共同领导、跨学科教育为依托、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精英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了大批英才,成为现代大学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典范。

他希望,随着时代变迁,人才学院能够进一步思考和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方式和培养载体,更好地发挥“二十一世纪人才学院”在高校拔尖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与优势。

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华东师大党委原副书记、人才学院首任院长张止静,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刘刚,以及华东师大校领导、人才学院历任院长、班主任和近200余位人才学院院友参加了当天活动。

除了主题交流会,开放日当天还举办了院友沙龙、分期班会和校史参观等系列活动,围绕“当今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与自觉”、“大数据背景下的基础教育人才培养”、“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商贸人才储备”和“政府职能转变背景下的公职人员自我养成”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为人才学院的未来创新与发展积极献计献策。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天津在线"的所有作品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天津在线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二、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三、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天津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四、转载声明:如本网转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30日内及时同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天津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jubao@72177.com

今日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