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举行。在会场,一位入围决赛名叫周浩的选手一直吸引着记者的眼球。3年前,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周浩谈起当年的决定时说:“毫不后悔,很庆幸”。(见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
在众多高考学子心仪名校、梦驰燕园的当下,周浩“弃北大读技校”的举动绝对是一个另类。尽管舆论将其奉为“为兴趣而学习”的典型,周浩本人也表达出“毫不后悔”的庆幸。但在笔者看来,周浩“弃北大读技校”虽可作为为理想而奋斗的励志故事,但其“择校”行为却未必具有可复制性。
透过周浩寄望适应北大学习生活和爱上“不来电”专业的尝试,到穷尽旁听、转院和逃避等多重努力后的“转校”成功,从休学期间当电话接线员、流水线工人的“找感觉”,到转学后“每天都把老师教过的技术重复练习,有不懂的就及时问”的刻苦学习,人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只懂随遇而安和贪图安逸享受的“文凭混子”,而是一位渴望真才实学、希冀展现价值的有志青年。为了实现自己心仪的人生目标,周浩尽显痛苦、挣扎、勤奋的勇敢与坚毅,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著劲头,正是他能够出类拔萃的可贵之处。
周浩是有志的,但更是幸运的。他的庆幸在于他“从小就喜欢拆分机械”的天赋,在于他拥有一双望子成龙但却不固执己见的明理父母,更在于求贤若渴的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为其提供了“小班授课”和“配最好班主任”的学习环境。正是这种宽松可人的外部条件与自己勤奋好学的内在动力交集融合,才成就了他学有所成和入围决赛的学业佳绩。我们可以为周浩的有志与有为点赞,但对“弃北大读技校”的模仿却需谨慎从事。毕竟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如此的幸运与天赋。
不争的现实是,“弃北大读技校”只是一个孤例,既不能说明名校北大存在影响学子成才的不利环境,也难以让更多人就此产生对职业技术学院趋之若鹜的联动效应,更不能由此得出周浩父母鼓励其上北大的决策是错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错,而兴趣过后的锲而不舍和百折不挠,才是成功的关键。正如“只选对的、不选贵的”明智择业一样,把“弃北大读技校”只视为一个励志故事,才能把握事件的真谛,形成客观与理性的围观导向。(张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