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制度源头上保证改革举措的公平高效,是必须正视的现实。公办民办的复杂利益格局纠缠多年,改革破局不能只游荡于舌尖。致力于公平改革的各项举措,必须从一视同仁扫除特权开始。
没有什么比公平正义更能普照人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起点。进而言之,学前教育公平,就是事关更基本的起点公平了。“从娃娃抓起”,“不输在起跑线”,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为了解决民间热议多年却迟迟未有根本好转的“入园难”问题,教育部等部委日前列出一个时间表,同时也是给自己立下任务书:城镇小区2015年底前补足配齐幼儿园。
这是《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所列目标:明年年底前,城镇小区将补足配齐幼儿园;至2016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将达到75%左右。
之所以这么乐观,是因为据教育部数据,据说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国在园幼儿增加918万人,相当于过去10年增量总和,“入园难问题初步缓解”。
只是,如遍询民意,这个由光鲜数字为依托得出的官方结论“入园难初步缓解”,和现实经验中“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民间共识,还是有一定差异的。
再费心考究一番:这增的918万在园幼儿,真正享有质优价廉的学前教育的占比多少;其中仅凭所谓机关身份就轻松享受优质公共产品的又占多大比例;“无身份背景”无权势而有财力,家境优渥以价换质,抢购名额的占多少?剩下绝大多数,或才是无权无势平头百姓家子弟,他们要么是一家勒紧裤带才挤进高价低质民办园;要么是无奈进了资质不全“黑幼儿园”,还得担惊受怕,忍受频现报端的“喂药、火灾、食物中毒、校车超载倾翻”等事故风险的。
所以,入园“难与贵”,以及为入园而进行的一系列残酷竞价或无奈心酸权衡取舍,并未完整呈现在表面光鲜的新增近千万入园总人数中。这还不算数量同样庞大,无户籍无福利入城务工者子女。这些孩子想就近低价接受平等的优质学前教育,享受本应由政府兜底一视同仁提供的公共服务的坎坷程度,更是丝毫不用夸张,只要回想下此前异地高考等牵扯户籍的教育公平博弈,就可管窥一二。
现在《意见》只提出,明年小区配齐幼儿园。“配齐”与“配足”的区别,有无模棱两可的自由裁量空间?即便相信各地结合实际入园需求,硬件上就近补足学前教育公共设施。那么软件上如何保证,这项公共服务能落到实处?
如何从制度源头上保证改革举措的公平高效,是必须正视的现实。公办民办的复杂利益格局纠缠多年,改革破局不能只游荡于舌尖。致力于公平改革的各项举措,必须从一视同仁扫除特权开始。先破后立。而学前教育资源失衡的根本症结,并非没有共识,如业界学者和人大代表等呼吁多年的公益定位问题。这一块公共服务或应早日纳入义务教育体系,让政府公共责任来进行平衡性兜底。(相关报道见11月16日《新京报》) □华西都市报评论员李晓亮